今天我们来讲一下什么是PPP项目,为什么前几年还很火,现在却没什么人提了?
所谓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融资,也称公共私营合作制模式,指地方政府、营利性企业与非营利性组织就某个项目形成相互合作关系的一种财政投融资模式。
PPP模式最早出现在英国,目前,广泛应用在交通、能源、通信和垃圾处理等项目或领域。
PPP有广义与狭义两个范畴。广义PPP 以授予私人部门特许经营权为特征,包括BOT等多种形式。狭义的PPP是政府与私人部门组成特殊目的机构金 (SPV),引入社会资本,共同设计开发,共同承担风险,全过程合作,期满后再移交政府的公共服务开发运营方式。
PPP 模式是完整的项目融资概念,但并不是对项目融资的彻底更改,而是对项目的组织机构设置提出了新的模型。PPP模式中的各参与方可实现与预期单独行动相比更为有利的结果,虽然没有达到自身理想的最大利益,但总收益最大,实现了帕累托效应,即社会效益最大化。与BOT 模式相比,狭义 PPP 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对项目中后期建设管理运营过程参与更深,企业对项目前期科研、立项等阶段参与更深。政府和企业全程参与,双方合作的时间更长,信息也更对称。
主要特征
伙伴关系。PPP模式是政府公共部门与非政府主体合作模式,强调平等协商的关系。在项目运营中政府搭建服务平台,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发挥投资杠杆作用。PPP依托政府信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使用方式,聚集社会资本。
利益共享。PPP项目中,政府与社会资本是合作关系的利益共同体。项目推进过程中,双方共同合作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项目收益实现共享。
风险共担。PPP项目一般投资时间长,金额较大,不确定因素多,风险大,投资过程中每一种风险都由双方共同承担,实现项目风险最小化。在高速公路、隧道、桥梁等建设项目中,如果一段时间内车流量较少,导致民营机构亏损公共部门可以对其提供现金流补贴,这种做法可以在“分担”框架下,有效控制民营机构的经营风险。同时,民营机构按照相对优势承担较多的管理职责,避免政府的“官僚主义低效风险”。
可持续性。PPP项目一般期限15~30年,在道路交通、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中,PPP模式的可持续性能实现成本的代际分担,减轻当代人承担未来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的负担。
应用领域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规模较大、现金流稳定、长期合同关系清楚、适合“谁使用谁付费”的地铁、高速公路、水务、机场、供电等项目,可采用PPP融资方式。
PPP 发展的障碍
一是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相关经验有待积累。当前我国PPP政策还不完善,PPP项目推进中存在不少问题,有待尽快完善有关制度办法。
二是相关的风险分担机制不成熟。由于项目经验不足,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发起人(建设方、运营方、融资方)、中介机构(规划设计、咨询)风险共担机制,不少 PPP项目运行中存在价值评估不足、操作过程不规范和项目资料不真实等问题,有待尽快规范。
三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由于缺乏合理定价机制及对企业的“约束性条款”,部分项目出现暴利或亏损,不利于PPP 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这种融资模式的实质是:政府通过授予私营公司长期的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换取特定基础设施的建设及运营。而在实操中,由于回报周期过长,收益不确定,而渐渐参与人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