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要是放到前几年,我一定告诉你,这种方法能赚到一些钱,年化6%-10%妥妥的。
但现如今的市场,银行股毫无赚钱效应,打新中签率低、新股破发潮,用这种方式去投资,至少在短期内,用这种方式是需要打一个问号的。
问题的关键点有两个。
1、银行股不赚钱,甚至不填权。
银行股最近几年,走势真的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2018-2022这几年,几乎是没有任何的起色。
除了部分银行股,诸如招行、兴业、平安等,走势还不错,其他的大部分都是阵亡状态。
最常被持仓的四大行,几乎就是原地躺平,比起织布机都要差一些,股价屡创新低。
大量散户聚集后,又没有资金愿意介入愿意抬轿,结构性牛市和银行股始终不沾边。
如果按市盈率和市净率来看,银行股已经连续多年处于历史底部的状态。
当分红都弥补不了下跌的情况下,持有银行股成了负成本,那打新这件事自然就不成立了。
2、新股中签率低,中签收益低。
现在的新股做的是市值配售,比起几年前的资金打新,看上去更公平了。
但公平意味着可以参与的人太多,中签率就更低了。
原本的打新收益,如果资金量大,能有2-3%,现如今更低。
普通小散中签的,不是可转债,就是中国电信这样的巨无霸,收益也是少得可怜。
更大的问题在于,部分高发行价,理论上收益率更高的新股,中签后开始破发。
要是中一只新股,最终还亏了几万,那这种方式就更惨了。
加上注册制的快速推行,这种情况可能会越来越常见,最终成为常态化。
所以,在当下的市场环境里,这种做法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长期来看,这种做法还是相对安全边际高,能够稳定赚到收益的。
一方面,银行股即便没有炎热的夏天,但春天还是会有的,另一方面,打新股总体上的收益还是存在的,不能完全用个例去看全部。
其实,这种投资思路的核心基础,是银行股本身有一定的收益,加上新股的不确定性回报。
可以说,打新是锦上添花,银行股的投资才是底层。
大部分人投资银行股,主要看重的,就是银行的股息,很少有人还会痴痴地认为银行股会有趋势性的上涨。
当然,这是基于银行股基本面的瓶颈所导致的,那些一路上涨的银行,诸如招行,也是因为业绩的增长支撑着股价的上行。
而一些业绩有些滑坡的,诸如民生银行,股价这两年就更是惨不忍睹了。
惨不忍睹的股价背后,别说打新中不中签了,就算是一年中2-3次签,都还是亏钱的。
所以,做这种投资,必须先弄明白主次,到底银行股怎么选?
银行股的选择上,思路有两个,一个是冲着银行分红去的,一个是冲着股价上涨去的。
先说银行的分红率。
曾几何时,你可能以为银行的股息率有个4-5%就不错了。
现如今,股息率超过6%的银行,也大有人在,这说明6%可能是一个新的标准。
如果你是冲着银行股息去的,一定要注意。
股息低的时候,代表股价高,风险其实非常大,反之,股息率很高的时候,代表股价很低,安全边际很高。
而6%,就是一个最新的安全边际,如果想要持有银行股打新的,找6%分红率的银行股投资。
6%的股息,不代表每年一定都能赚6%,但从长期来看,实现6-10%的收益,是大概率的。
原因是6%的股息相对较高,同时代表了该银行的估值偏低,股价有上行的可能性。
从5年一个跨度来看,这个股息率搭配一定的股价上行空间,是相对比较合理的。
但这并不代表,股息率只有3-4%,甚至只有2%的银行,就一定没有投资价值。
成长性相对比较高的银行,分红比率,通常就在2-3%之间。
但成长性较好的银行,股价还是会有一定幅度上涨的,平均年化涨幅在10-20%还是很常见的。
所以,还有一条路就是选择成长性不错的银行股,长期持有,直到业绩成长瓶颈出现。
这种方式,理论上的回报率会比前一种更高,但风险也会更大一些。
原因很简单,就是银行股的成长性一旦放缓,整个估值体系就会出现变化。
比如,年化增长率能有20%的银行,潜在的动态市盈率可以达到15倍,年化增长率10%的银行,潜在的动态市盈率有个10倍,而年化增长率5%的银行,可能只有6-8倍的市盈率,没有年化增长的银行,那可能只能给5倍的市盈率。
如果一家银行的年化增长,从20%掉到10%,从15倍跌到10倍,那可是有30%的下跌空间的。
所以,在银行的成长性投资路上,其实是充满了荆棘和险阻的。
如果对于某些银行并不熟悉,尽量不要冲着成长性去,一旦踩坑,银行股跌起来也是很猛的。
对于只想取得5-10%收益,并且靠打新来锦上添花的散户,四大行仍然是错不了的选择。
只不过,投资四大行,一定得耐心,一定要按5年的投资周期来见分晓。
如果没有这种耐心,又容易追高买入银行,那就不适合这种投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