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股民对放量这个概念,存在严重的误区,认为放量就是资金入场。
殊不知放量的背后,其实是分歧,是资金对于股价的分歧和博弈。
股价越高,理论上分歧就越大,成交量就应该同步放大。
而股票在底部,怎么会放巨量呢?
一只股票,在临近底部的时候,绝大多数筹码都是亏钱的,不易松动的,又怎么放出巨量?
到底是谁在不计成本的抛售,到底是谁在所谓的底部还拼命割肉。
这些矛头一定会指向主力资金。
如果想明白了就会发现,底部放巨量,股价不涨,可以说是顺理成章了。

放量为什么不见底?
放量不见底,见底不放量。
很多人不理解这句话其中的原因。
我们所谓的底部,大多数是股价创阶段性新低,以后出现上涨。
对于阶段性新低,我想大家一定不陌生,可以理解为短期100%筹码被套,中长期60%以上筹码被套。
股价不再开始下跌,转而向上,则是底部或者阶段性底部。
底部区域,可以放量,但不会放巨量。
原因很简单,底部过后,股价会涨。
股价底部起涨,代表有人开始愿意出更高价买入股票,为什么要出更高价,因为割肉盘衰竭,没有了。
所以,当进入底部区域的时候,不存在放巨量的机会,因为割肉盘其实是越来越少了。
资金的分歧是越来越少,止损盘越来越少,放量的可能性极低。
这是很单纯的交易规律,并不是什么玄学,而是交易者的心态使然。
同样的情况,对于主力来说,想要底部的筹码,却很难大批量的买入。
在一个所谓底部的区域,突然发现有源源不断的筹码涌出,放出巨量。
主力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
答案是撤退,既然有那么多资金愿意抛售筹码,那为什么不故意节节败退,让价格下去,以更低价拿货。
股价越低,愿意抛售的人就越少,筹码就会越来越少。
底部放量这个悖论,违背了交易的规律,只能说明股价远没有见底。
事实情况中,基本上也都印证了底部放量后,即便出现反弹,股价也会再度进行下探。

为什么地量有地价?
业内俗语,地量有地价。
所谓的地量,就是成交量缩小到阶段性的最低。
实际情况中,底部区域一定会出现地量,但是见底的当天,并不一定是地量。
也就是说,地量意味着短期底部临近,并不代表一定见底。
买方的钱,可以理解为在场外,在底部区域,只有筹码不够,并不存在资金不够一说。
地量意味着卖空的动能衰竭,没人抛了。
因为既然是底部,一旦有筹码涌出,就会有资金接盘。
成交量的极度萎缩后,资金会试探性的买入,从而形成底部。
而地量,就是一个很关键的信号。
但是地量当天并不代表就见底了,地量后还可以有更低的地量,自然也就会有更低的价格。
地量,可以理解为开始等待资金入场的迹象。
大资金如果不愿意在当前位置入场,那还是有可能会进一步下行。
只不过越跌,抛售的人越少,量能就越低,地量后再见更低的量。
所谓的底部,一定是买方资金大于卖方筹码的,这种资金的买卖关系的平衡,才是见底的真正信号。

真实底部的量能
真正的底部区域,除了能看见地量以外,整个区域里的量能都不会很大。
因为底部的赚钱效应差,资金活跃度就很低,成交量自然也就不会大到哪里去。
什么放出巨量,基本都是天方夜谭。
没有一次底部是巨资涌入的,都是很温和的放量。
原因有两点。
1、绝大部分底部都是在犹豫中诞生的,买入的资金也是分批入场。
没有人知道哪里是底,即便是左侧的价值投资资金,也都是选择保留资金实力,缓步入场。
至于右侧的趋势交易资金,更是会驻足观望,毫无抄底意愿。
所以即便是股价异常便宜的底部,买入的资金也并没有那么多,更多的都是在选择观望。
而急着补仓的资金,早已被深套。
2、绝大部分底部的市场环境都很差,市场总体的资金也很少。
有人说任何时候,市场其实都不缺资金,这句话明显是有问题的。
当总体货币政策收紧的时候,资金自然就会防御性的撤离。
当货币宽松的时候,资金自然就更敢于入市。
环境差的时候,敢于抄底的资金自然就少了,这是必然。
所以在比较大的底部区域,也就不会有太多资金入场了。

常见的几种底部量能情况
介绍三种比较常见的底部和量能。
绝大部分底部形态都是这三种底部演化而来。
1、平行底。
所谓平行底,其实指的是箱体底部。
股价在一个价格区间内来回震荡磨底。
这类底部的量能,在脱离底部之前,是相对比较均匀的。
资金试探性介入后,反复试探底部有效性。
在确认有效性的同时,缓慢吸筹。
这里的筹码并不是恐慌盘,而是那些失去耐心的筹码。
所以,总体的量能会维持在一个相对低位,时不时温和放大的状态中。
2、圆弧底。
圆弧底,最标准的底部。
空方动能渐渐衰竭,多方能量此消彼长。
量能往往也会比较规则,跌的路上越来越低,涨的路上越来越多。
这种底部其实是最自然,没有太多资金雕琢出来的。
很多次大盘的底部,诸如1664,2319,2440,其实都是类圆弧底,自然形成的。
许多股票的阶段性底部,在没有主力提前参与下,也就是如此形成的。
3、V型底。
V型底部,看似不常见,但是变化的底部形态很多,有一些则趋近于箱体底。
V型底部,是极度恐慌砸出来的底部。
V型底部左侧往往会跌的更急一些,右侧则会相对平缓一些。
与其说是V型,更像是✓型。
这类底部往往是阶段性底部,在资金相对充裕的市场里会多见一些。
V型底是资金分歧比较大的。
所以,在量能上,底部区域可能量能会大一些,但算不上是巨量。

股价在底部放巨量,还有可能是限售股解禁导致,一些廉价的筹码,解禁后继续抛售,容易形成这种情况。
还有股票经历了分红送股,量能表面上也会放大,也就很正常了。
有一点要切记,放量滞涨一定不是好事。
底部放量,尤其是巨量,都是异常情况,需要特别谨慎。
量能比起价格,其实更重要,这是市场参与度的重要标志。
没有资金的市场,就没法走太远,但成交量特别大的市场,就不容易见底。
量价的关系,是交易理论的底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