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基金大概率会亏钱,这句话对,却也不对。
对的地方在于,买入基金后,短期内出现亏损的概率极高。
不对的地方在于,持有基金一段时间后,赚钱的概率非常大。
还记得2021年最牛的易方达蓝筹嘛,当基金创出新高后,仅仅回撤了20%不到,基民的亏损比例,就超过了84%。
也就是说,基金还在高位,5/6的基民都出现了亏损,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但我们从基金指数的历史数据来看,绝大多数股票型基金,在经历回撤之后,最终慢慢地爬向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净值高峰。
也就是经历一轮牛市过后,基金能帮助之前被套的基民,赚到钱。
即便是2008年,2016年等大熊市过后,依然有非常多的基金创出了净值新高。
换句话说,大部分买基金的人,都会被套在山顶上一段时间,然后通过长时间的洗礼,最终能赚到一定的钱。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买涨不买跌的心态。
买涨不买跌的心态,我想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有,这和买股票其实是一样的,甚至连买房都是一样的。
之所以出现追涨心态,是因为周围的人在基金中取得了收益,是因为销售基金的平台整天推送那些涨幅大的基金,是因为眼红基金赚了钱。
基金涨的时候,买基金就是一种潮流,不买基金似乎就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
甚至有很多舆论会说,买基金才是享受经济发展的红利,不买基金跑不赢通胀等言论。
可以说很少有人可以做到在这种情况下无动于衷,心动才是正常的。
而当基金下跌的时候,市场选择一片寂静。
一片寂静背后,并不是没有声音,而是一片骂名和基民的集体躺平,甚至是大资金的撤退。
虽说最近几年,基金定投的这种言论和方式非常流行,但实际情况中,定投的占比依然是极小一部分,大部分还是人为的申购与赎回。
这导致基金在上涨途中,有大量的资金涌入,会被动地去买入股票。
而到了下跌过程中,不仅没有资金入场,甚至还要因为应对赎回,大量的抛售股票。
这种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是导致了基金在上涨的中后期,加速上扬,到了下跌周期里,很难快速止跌的主要原因。
第二、基金资金运作的规律。
基金和股票不一样,尤其是公募基金。
抛开追踪指数的指数型基金不谈,大部分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都是属于主动管理类型。
基民不了解的是,主动型基金,为了能够跑赢行业平均,往往会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仓位。
简单的说,基民但凡是热情的申购,基金就会主动的去加仓,哪怕位置已经很高了,也依然会加仓。
有些基金在火热的时候,一个月就从200亿,膨胀到300亿,规模增长50%。
如果基金的股票仓位是90%,那就是从180亿,变成270亿,如果基金经理不去加仓,那么股票持仓占比的规模,就会从90%,变成60%。
这种情况下,如果行情继续上涨,这只基金的涨幅就会大打折扣。
为了能够保持行业平均的增长幅度,基金经理往往会选择把这90亿,继续拿去追加自己买的股票,即便股价已经在高位。
这说明基金在大幅度上涨之后,尤其是上涨的尾端,风险是极高的。
基金的策略决定了很少有基金经理会在高位降仓调仓。
一些良心基金,会采取限购和分红的方式,变相的把钱给还回基民的口袋里。
而当基金的下跌一旦开启,那情况又像是雪崩了。
基金经理们,其实心知肚明当下的局势,基金所处的位置和风险,而唯一的应对措施,就是率先抛售部分股票,储备一些现金去应对基民的赎回潮。
所以,就容易出现大量基金集中抛售自己手里持仓的个股,从而引发踩踏。
关键问题在于,基金降低仓位的时候,也是像约定一样,慢慢降低,不会短期内大量地去抛售。
所以,很少能有基金快速的规避风险,而是一步步地在回撤路上越走越远。
加上60%的最低持仓限制,基金可调整的仓位同样是非常有限的,即便是优秀的基金经理,也无法抵挡该有的回撤,最多只是稍微少跌一点。
再加上基金在净值下跌的时候,募集困难,申购冷清,压根没有资金去补仓,还必须止损应对资金的赎回,这就更加加剧了下跌。
基金赎回的规则,和踩踏性的抛售模式,决定了基金一旦抱团瓦解,下跌是非常凶猛的。
其实,一定是有的,而且是一定能够通过买基金赚到钱的。
毕竟我们看到了基金指数的大幅度上涨,看到了一些好的基金在十几年的长跑中,涨了数倍,甚至十几倍。
毕竟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还是相对健康的,指数还是在慢慢上移。
毕竟,整个基金的规模,也正在不断地一步步做大,成为整个证券市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资金。
买基金亏钱,并不是基金的错,而是买的人并没有了解基金的规律,做了错误的买卖交易决策。
这就是市场,你只能去顺应它,而没有办法去改变它,适者生存,物竞天择。
说说基金投资,不容易亏钱的三种方式。
1、低位申购,长期持有。
第一种方式,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低位申购,长期持有。
很多人一定会问,所谓的低点在哪里,怎么去分辨,怎么样去寻找。
其实,基金市场里,低位还是相对比较好判断的。
有几个标志信号,比如基金的募集冷清,甚至经常出现募集失败的情况。
比如,基金大幅度回撤,出现跌幅超过30%的基金。
比如,大型基金的管理规模开始缩水,缩水比例超过20%。
比如,市场骂声一片,部分基金经理被骂上热搜。
方方面面相对比较悲观的信号,一旦出现,说明差不多可以准备开始买基金的时候了。
当然,如果有一些人对于证券市场有研究的话,都会明白,当指数跌到3000点以下,就可以开始动手布局基金了。
悲观的市场里,敢于买基金的人并不多,一方面是害怕继续下跌,另一方面其实是因为没钱买,都被高位套住了。
这时候,新基金也并不多,可以选择一些过往业绩回报不错的老基金,进行加仓买入,然后开始耐心等待。
如果不是着急用钱的话,长期持有基金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
基金本身并不适合频繁的买入卖出,普通的基民也很难判断基金的高位在哪里。
基金抱团冲高的时候,也不是简单的可以用什么估值衡量的,很多时候轻易地卖出,回头看可能也是在山脚下就离场了。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找到一个相对低点的位置入场之后,就长期持有,不要有太多的进进出出。
基金本身就是让你去赚取股票市场里,那些优质企业在时代大背景下,带来的发展红利,分享经济成长回报的。
短期的波动只是因为资金周期带来的上涨,长期来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红利。
2、长期定投,周期止盈。
第二种几乎不可能亏钱的方式,就是长期的定投。
当然,还要加上周期性的止盈,否则可能会出现并不赚钱的局面。
定投本身,是一种不需要做任何判断的傻瓜式投资方式,借用了市场波动规律,来赚到波动的红利。
简单地说,定投赚的可能不是什么整体市场发展的红利,而是资金在每一个周期进进出出带来的资金红利效应。
正因为普通的投资者,并没有判断行情高低的能力,所以周期性的定投,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降低资金入局时候的成本。
定投本身,也不是说没有任何规律,定投讲究的是下跌周期开始,上涨周期结束。
业内俗称,微笑曲线。
定投的优势在于,如果你是在下跌的初期,就开始定投,那么在高位买入的部分,其实也是很少的,只占到很小一丢丢,风险就很低。
而等到上涨周期之后,你不会大举的加仓,在到达预期收益的点位,你就会选择止盈出局。
定投确确实实不能帮助投资者赚到太多的钱,因为成本的均摊,只是一个平均值,不会很低,也不会很高,但是定投的方式,却几乎不存在实际亏损的风险,因为只要熬过了周期,行情就会起来。
可以说,定投这种方式,并不仅仅在基金市场里可以使用,在任何波动的市场里,都可以使用。
当然,有一个前提,行情不会出现单边的下跌,直到跌没了为止。
而对于中国股市的信心,还是有的,虽然很难有超级大牛市,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大跌过后一定会有像样的行情出现,不会长期在底部徘徊。
这也就决定了基金定投,只要度过一个完整的周期,就会在”秋天“到来的时候,有所收获。
至于止盈的收益,到底是10%,20%,30%,还是多少,这个主要看投资者对于行情的信心有多少,或者周期有多长了。
可能10%的收益,在小周期就能完成,20%,30%,需要中周期,50%需要一轮大牛市。
换句话说,其实就是你要赚小波动的钱,积少成多,还是赚大波动的钱,一次性的落袋为安了。
3、网格投资,按部就班。
很多人可能第一次听到网格投资,这种说法。
其实很好理解,把基金的投资,网格化。
简单地说,10%,做一个格子,来确定基金所处的位置。
比如净值1块钱的基金,10%做一个格子,到2块钱就有10个格子。
基金的涨跌,到网格的某个位置,然后做买卖的交易决策。
比如基金净值1块钱,那么在1块,0.9,0.8,0.7,都是买入,在1.2,1.3,1.4,分批卖出。
网格投资其实也是一种分散投资成本的方式,和基金定投的区别,在于时间上的把控是不同的。
基金定投更适合现金流的积累,是按时间跨度,比如每周,每月,去进行的。
网格投资,适合相对资金量比较大的投资者,根据价格的跨度,在不同的点位,去进行买入。
基金定投,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横盘,那么在同一个位置可能会积累很多资金,而网格投资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它可以单纯的在某个点位,确认加仓多少资金。
两种方式,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各有各的优势。
网格投资的赎回方式,其实也是比较机械化的,和基金定投的盈利目标止盈相比,采取的是分批次的赎回方式。
但是,网格赎回的方式,其实盈利也是相对固定的,因为在投资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在某个点位买入多少资金,某个点位卖出多少资金,是可计算的盈利预期。
网格投资,其实也是为了赚市场波动的钱,并非市场发展的红利,而且这个波动的位置,会比定投更精确一些,资金的利用效率,也会更高一筹。
所以,很多大资金的入场方式,其实都是网格式的按部就班,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以上三种基金投资的方式,虽称不上战无不胜,但在时间交出的答卷里,最终都能获取相对不错的收益。